海绵设施中植草沟及缓冲带的设计难点


发布时间:

2023-09-20

一、概 念

       植草沟是将雨水径流「缓慢」输送到下游的转输技术,起到类似雨水管网的作用。

植被缓冲带(或缓冲区)则是径流汇聚至「植草沟」时流经的两侧植被区,它通常和植草沟搭配使用,也可和明沟等其他排水设施搭配使用。

以植草沟和缓冲带搭配作为中分带的博士路景观

 

雨水流经植被缓冲区和植草沟时,在植被区表面形成浅浅的径流并扩散至整个区域。在径流和植被区的相互作用下,雨水流速减缓,污染物沉积,从而达到雨水滞留、削减和延缓径流峰值、削减污染物的作用。

植草沟和植被缓冲带能适配大量景观形式,包括街区、高速公路等,因此被广泛采用,但他们通常只对大颗粒和中等颗粒污染物有显著作用,对其他粒径的污染物处理效果不佳,因此它们也可以作为预处理设施搭配其他海绵设施使用,比如:雨水通过植草沟和植被缓冲带留至雨水花园或湿地。

大鱼湾人工湿地缓冲带

 

二、设计要素(以植草沟为例)

(1)沟底纵坡

沟底纵坡通常在1%~4%之间以控制径流流速。坡度小于1%,沟底容易积水而且施工控制难度较大;坡度大于4%则需要设置阻流墙(小型透水矮坝),可以使水流速度减缓并漫布在整个沟底,增强径流和植被的反应,避免冲刷植被和沉积的污染物。

设有阻流墙的植草沟

(2)植草沟植被

植草沟的植被设置常见的是草皮,也有莎草或草丛等多种类型。但无论哪种类型,都是要求植被需覆盖整个沟体宽度并且要有足够的密度,才能有效过滤雨水并承受一定强度(设计流量)的雨水冲刷。

通常,植草沟内的植被高度应稍高于设计径流深度。草皮能处理的径流深度有限,为了维持系统的有效运作还需要定期修剪维护。若选用其他品种,水力粗糙度较高,因此相比草皮这类植草沟所需面积更大,它们有较强的景观特征,一旦建立起来所需维护最少,也能承受更大的雨水冲刷。

各种植被类型的植草沟

(3)超标雨水径流设计

当实际径流量超过设计重现期(一般是三年一遇),超标雨水可以通过植草沟直接进入溢流口并排放至周边雨水管网中。

三、设计难点

       植草沟的设计难点在于和道路相交时的具体处理:

(1)平面交叉

「平面交叉」顾名思义就是植草沟和相交道路在同一标高,采用这类交叉形式的植草沟边坡最大不能超过1:9,以确保车辆安全通行。它的特点是造价低,所需面积大,因此适用于低密度开发区。此外这类交叉形式容易导致雨水在道路路面汇集形成「积水」,因此需要在道路附近加设溢流口(入水口)。

 

(2)垂直交叉

「垂直交叉」就是植草沟从道路下方以涵管或涵洞的形式穿过。可以把道路作为「阻流墙」之一设置,也可以利用沟底和周边高差把植草沟设计成下游海绵设施的「临时蓄水池」。这类形式比「平面交叉」造价高,且要考虑安全隐患(防治行人或儿童跌落),以及涵管容易被径流携带的沉积物堵塞。


(3)实际应用

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植草沟用于道路隔离带设计中,可以避面上述问题,但要注意因机动车碾压和行人长期踩踏导致的植被破坏,径流在没有经过植被过滤前就顺着车辙印直接通往下游。为此,可以通过植物选型形成软隔离,或者采用硬隔离措施保护,比如沿着植草沟设置开孔侧石,在保护植草沟的同时也确保路面漫流可以进入植草沟(虽然没有平石入水均匀);或者沿着平石布置车阻。 

五、设计流程

       植草沟设计首先是要搭建系统,其次是通过设计参数和植被选型,使目标污染物处理率达到最大化,设计流程如下:
 

(1)确定目标处理率以及与海绵设施链中其他措施的关系

(2)确定设计流量

(3)根据设计参数计算草沟设计标准

(4)检查地表设计:

  • 流速

  • 坡度

  • 入水口和溢流口设计

  • 超载径流设计

(5)交通隔离措施

(6)推荐植物种类和种植密度

(7)后期维护